北京时间11月11日,全运会乒乓球男子单打1/16决赛中,3号种子梁靖崑以1比4的比分不敌于何一,令人意外地止步32强。

中国乒乓的“草根王”

输球后的梁靖崑步履匆匆,一直热闹的全运会乒乓赛场混采区,此刻显得异常冷清。几分钟前,记者们刚刚一边围着刚完成首秀的林诗栋采访,一边在新闻工作间整理素材,显然没有预料到梁靖崑会输给已经不在国家队序列的于何一。有些身处混采区的记者甚至没注意到产生这场全运会的最大冷门,便错失了梁靖崑走过的那一刻。

直到梁靖崑不见踪影,于何一出现在混采区,才吸引了部分记者赶来。他们面面相觑,似乎在彼此的眼神中浮现出同样的问题——于何一是谁?

虽然于何一久未活跃在官方高等级赛事,但他并非所谓“野路子”。百度百科显示,他的个人资料停留在2024年,记录了他夺得襄阳市“湖北交投汉江生态城杯”乒乓球比赛男子单打冠军的经历。这也表明,他如今并未属于国家队现役阵容。

赛后,于何一面对媒体镜头,表现出难得的质朴。他说道:“其实没什么特别想法,也没有觉得自己会赢,只是希望把自己的真实水平展现出来。”他简单地归纳了比赛中自己关注的就是“尽力而为,拼尽全力”,看得出对胜负没有额外的负担。

事实上,于何一拥有扎实的乒乓球背景。他自幼便进入国乒体系,2000年出生的他自6岁开始学习乒乓球。2011年,因在小学生乒乓比赛中的突出表现,被南阳乒乓球队主教练金晓辉选中,成为队员,随后一年内进入河南省二队,接着又获青少年锦标赛冠军。2016年,他入选国家二队,在国际比赛中夺冠。随后,他更上台阶,升入国家一队并随队参加世青赛,取得优异成绩。

尽管拥有丰富的国乒经历,他仍然以“成家立业”般的心态面对变化。于何一曾用“算球精准、防守出色、摆短技术好”来形容自己的打法,但这种特点显然未被当时的混采区记者们熟知。采访话题在表现、看待比赛和未来展望的三板常规问题后,几乎无人再涉及于何一过往的乒乓经历。

然而,这场比赛让于何一再度回到大众视野。那句“野球帝”定义,于他而言似乎带着些许戏剧性。虽然退役,但他在乒乓球商业赛场上保持了一定水平,通过更接地气的比赛,将自己重新推向更高舞台。从未真正离开这片赛场,他的经历也证明退出国家队并不代表停止奋斗。

这一次的冷门或许更多源自竞技体育的难以预料性。一位资深乒乓记者分析道:“像于何一这样离开国家队时间不长,但又经历过商业赛历练的选手,竞争力依旧很强。他们与国家队顶尖球员对阵,往往占据一定心理优势。”即便抽签不佳,首轮就要面对梁靖崑,于何一仍然展现出了从容的态度。他赛前在社交媒体上引用诗句勉励自己,把“逆处从容”化为心境,最终完成了令人惊叹的表现。

回顾于何一的职业轨迹,肩膀伤病是导致他退役的关键原因。2022年肩峰撞击综合征严重阻碍了他的训练和发展,封闭针及多轮治疗无果后,他无奈退役。他坦言自己“在国家队拖后腿”,选择退出是更合适的选择。8个月的静养后,他开始活跃于全国商业联赛,用自己的方式继续乒乓征途。

事实上,于何一并不是全运会赛场上唯一一个由“退役”走向重生的选手。同场的刘家良、马特等均有类似经历。其中刘家良虽未接受专业省级队训练,却凭借在商业赛场的经验闯入32强;马特则将世界排名第12的向鹏淘汰,诠释了商业及民间赛手的独特竞争力。

中国乒乓的“草根王”

这样的冷门无疑展现了竞技体育的魅力与中国乒乓球的深厚底蕴。在最高台的传统赛场上,曾经的边缘人物或淡出选手依然为赛场注入了独特的张力与意外性,为每一场比赛增添了不可预知的精彩。正如于何一所说,“人总要有梦想”,而在追寻梦想的赛场上总会有无尽的可能。无论是职业赛手还是“野球帝”,他们都在用强大的意志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竞赛篇章。